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抢占这一赛道宜昌到底有多拼?

来源:欧宝注册    发布时间:2025-10-22 22:50:26

  宜昌将 “绿电”作为清洁能源之首,依托优势的“水、风、光”资源不断推动“绿电”行业发展壮大。

  其中,新能源电池作为 “绿电”能源的核心载体,同时作为汽车产业弯道超越的核心零部件,获得了全世界能源行业的格外关注。

  近年来,宜昌立足丰富的磷矿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化工产业基础,持续推动磷矿、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 “三级迭代”,全力抢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赛道, 基本形成了涵盖电池 “生产-使用-退役-梯次利用-资源再生”的完整产业闭环。

  这家由东风汽车集团与欣旺达集团联手打造的企业,当天还同步开工超充电池项目。

  电芯产量先后实现百万级、千万级突破,东昱欣晟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二期规划用地面积约 1730亩,规划年产能约80GWh,研发生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PACK模组等新能源产品。

  今年1月,作为邦普循环和宁德时代在国内布局的投资最大、综合性最强、产品最全的一体化工厂, 邦普宜昌基地追加投资50亿元,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年底即将投产。

  此前,以这些新能源电池企业为代表,宜昌已建成动力电池产能 80GWh, 且在 各自的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宜昌邦普循环目前每年可回收废旧动力电池 15万吨,生产出6万吨磷酸铁、1.5万吨碳酸锂和1.5万吨再生石墨,相当于处理60万辆报废新能源汽车。预计全部项目投产后,产业园可实现年回收3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

  楚能宜昌二期项目快速启动是 “宜昌速度”与“楚能效率”的深层次地融合。该项目仅用31天完成2054亩土地征迁,40天完成1800余亩场平施工。 在 宜昌楚能新能源产业链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活动上,宜昌同步签约 16个上下游配套项目,总投资142亿元,涵盖正负极材料、精密结构件等关键环节, 将初步 形成以楚能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在第2000万支电芯下线的当天,湖北东昱欣晟超充电池项目开工。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黄勇说:“东风集团将始终以开放姿态,继续与欣旺达和宜昌市紧密携手,全力支持东昱欣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希望东昱欣晟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和供应保障能力,积极做出响应东风集团年销百万辆新能源车的配套需求,实现共赢发展。”

  小小电池模块的背后,是一个涵盖了从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再到电池应用、电池回收的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条。

  宜昌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不单单是电池制造环节,实际上囊括的是一块新能源电池“生产、 使用、退役、梯次利用、资源再生”全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生产环节,实现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闭环。

  在电池材料领域,我市重点发展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先后规划布局了精制磷酸、碳酸锂、磷酸二氢锂、磷酸锂、磷酸铁、磷酸铁锂、隔膜、电解液溶剂、硅碳负极材料等几乎所有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的产能。

  在电池使用领域,东昱欣晟公司现有电池产品覆盖高中低各个档位,全面适配 A至C级车型,为东风、吉利等头部车企累计配套14万台新车。

  楚能发展提速,新增订单突破 80GWh,单月出货量超过8GWh,储能电池销量稳居全球前五,动力电池单月装车量突破3万辆,进入全国前十。

  广汽传祺宜昌分公司 2024年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可生产插电混动新能源汽车。引入广汽传祺E8、S7等新能源汽车,该公司正式开启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 。

  全市现有及在建新能源船舶 121艘,宜昌深入推动“电化长江”,加快公务船、旅游客船、磷矿运输船电动化替代。

  湖北首台 “油改电”新能源机车在松宜铁路上线,湖北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夷陵区昌磷路试通行一个个电池应用的新场景不断落地运行。

  宜昌邦普循环则实现了新能源电池退役后的回收重生再造,实现了新能源电池的全链条产业布局。

  “我们在 全球首次实现黑磷单次百公斤级可控制备 。这种材料在 快充储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形成了下游超快充黑磷负极材料等系列新产品。 ”10月10日, 湖北三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李少平说。

  此外,湖北三峡实验室还研发了磷酸铁降本增效新工艺 。开发出 的 “双磷源循环及洗水回用”磷酸铁降本增效新技术,磷酸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 10%以上 ,产品质量可以匹配三代半及四代 磷酸铁锂 水平。

  宜昌探索建立 “1+1+N”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以三峡实验室为核心,中试基地群为支撑,引导规上企业建立了研发平台。

  宜昌已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氟磷酸钒(铁)钠正极材料、石墨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及企业重大课题等项目 40余项,并拥有20余项技术发明专利。

  宜昌还成立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充分的发挥化工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 “磁吸效应”,通过以商招商等方式,积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集聚。

  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兴发集团电池关键材料、东阳光高端电池铝箔、山东海科电解液溶剂、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欣旺达宜昌电池生产基地、万华化学有机磷新材料产业基地、万华化学硅基新材料产业项目等产业链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投产。

  液流电池独角兽企业纬景储能、电解液一体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天赐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生产商金力股份落地,迅速切入磷系新能源材料赛道。

  2024年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工业产值427亿元,增速70.6%。 今年宜昌市新能源电池产能将达到 200GWh,为宜昌实施产业倍增行动、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注入 强劲动力。

上一篇: 硼铁价格走势图 下一篇: 我国硼镁铁矿石职业商场现状及未来开展的新趋势研讨报告商场调查与研讨在线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09-09 10:24:43